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1|回复: 5

第十节荆浩《匡庐图》与《笔法记》的历史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 08: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四章隋唐五代盆景山石的兴盛
第十节荆浩《匡庐图》与《笔法记》的历史价值
隋唐五代有文献或画迹可考的画家就有400多人,绘画理论有20多种,山水画在创作思想上、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董源、巨然是南唐的山水大家,他们和荆浩、关仝的北派山水,都有创造性的成就,并成为两宋山水画家的宗师。而荆浩就是隋唐五代一个最突出的山水画家。
五代荆浩(901-960)自称洪谷子。博雅好古,因有山水画之专长,颇得士人向住。当时关仝号称能作画,还师事荆浩作门下弟子。所以荆浩的山水画才能,为时人器重。他的《匡庐图》, 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即庐山,位于江西。此图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画面右下角,中间以广袤的水域隔开,与左上方体积庞大的远景主山相对。主峰由垂直片状的山体结组而成,山石的轮廓用尖锐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整齐,彷佛刀切割过,渲染则是在巖面内侧施浓墨,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这一类山石的造型带有平面、程式化的风格,因此显现出浓厚的仿古意味。描绘山石的皴法刻划岩石粗砺坚硬的质理。
画中描绘崇山峻岭、群峰环抱之势,叠嶂耸入云霄,瀑布直泻、飞流直下三千尺。画中可见山间屋舍内,有着文人各种摆设,童仆携琴而入,点出高士隐居的主题。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屋、路径和飞流的瀑布,并把它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一种天地山水壮观的局面。画中的山势挺拔从而看到山腰间的云雾缭绕,而上山的路径就淹没在这缭绕的云山雾海中了。整个画面由石坡而上,山脚画有屋宇院落,竹篱树木环绕,屋后有石径环绕着山。山脚烟水是一片苍茫,有长堤板桥,有一个人骑马欣赏美景,悠然自得。是两悬崖之间有飞瀑喷泻而下,击在石头上似乎发出轰轰的声音。顺着路径而上,一个小木桥横架于溪涧之间,在陡峭的山势中,山崖垂直而下使整个山崖更加崔嵬和险峻了。前面的山峦和后面的山峦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人看起来山与山之间也有宾客之分也有君臣之分,后面的山似乎在向前面的山打躬作揖。山的远近分明,远处的山不连接近处的山,而近处的山也不远离远处的山;在山腰中山峰似乎迂回拥抱在一起,在山脚下有一些房屋、小桥点缀着整个画面,是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有生气一些。而山的不拥挤也显得山的挺拔。画面宏伟真实,笼罩在一片雄伟刚劲与寂寞幽静相互交融之中,在这个山石世界里是那么的安静详和,让你感受这超脱人间的空灵美。《匡庐图》的图象效果表明在朴素的经验方法的指导下,画家开始凭借感性经验描绘真实的山水结果。
《匡庐图》画境宏阔博大,气势雄伟峭拔,为了便于吸纳万象,写成全景山水,作者采用立轴构图,以纵向布局为主。由下往上看,作品层次井然,一层高过一层。画面下端细绘出山麓景致,树木、屋舍、河流、石径、撑船的舟子、赶驴的行人,一一摄入笔端,准确表现出来。再往上是山间峰峦、瀑布、亭屋、桥梁、林木,山光岚气,隐约浮动,山峰越上越高。越高越形峭拔,在群峦众岭的映衬环拥下,最高峰挺然直出,上摩穹苍。作者将高远平远二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峻峭耸立的巍巍峰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现在图中,毫无抵牾不合之处;而古松巨石与层叠的峰峦相映相发,更是将全画幽深缥缈的境界清楚准确地烘染出来。
荆浩为唐末至后梁画家。擅画山水,精于写生,从真山水中领悟造成万物生成变化的生命的本源,他将唐代吴道子的笔描与项容的泼墨技法结合,开创以描绘山石峻岭为特色的山水画派。此派的画风后来由关仝、李成和范宽继承,演变成永恒不朽的巨碑式山水。
荆浩撰《笔法记》一书,总结性论述山水画的构思、构图和笔墨技法:
    “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 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夫病有二: 一曰无形,二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尚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 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 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
    故张璪员外树 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
    麹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
    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 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缒,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 失真元气象,无大创巧媚。
    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
    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俗,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行迹。”
    《笔法记》开中国山水画系统理论之先河,提出山水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中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又提出用笔四势(筋、肉、骨、气),其中生死刚正谓之骨。这些名言至今仍为理论界津津乐道。
     在评论前代画家张璪,王维,项容,吴道子,李思训时,多次提到的真景、真思、真元、创真概念,显然包含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两个方面的要素。
    荆浩他所说的画山水树石气韵一要符合自然本性,二要体现审美属性,且和画家的审美理想、道德观念相联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自然山水从整体气势上把握,从各种空间境象的关联上把握,表现出对大自然中和谐、变化乃至朦胧美的向往。
这是隋唐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兴起而导致的新的理论概括,也是《笔法记》中最体现时代性的见解。荆浩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水墨山水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画理论家。《笔法记》既是他创作经验和审美理论的总结,也是水墨山水画早期阶段的精论叠现,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理论文献,在中国盆景史上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五代梁荆浩《笔法记》钦定《四库全书》 五代梁荆浩撰《笔法记》-欽定四库全书.jpg
五代梁荆浩《匡庐图轴》绢本纵185.8106.8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五代梁荆浩《匡庐图轴》绢本纵185.8横106.8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jpg
五代梁荆浩《渔乐图轴》绢本纵189.4125.9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梁荆浩《渔乐图轴》绢本纵189.4横125.9故宫博物院藏.jpg
五代梁荆浩《雪景山水图轴》绢本纵138.375.5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五代梁荆浩《雪景山水图》绢本设色纵138.3横75.5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jpg
五代梁关仝《西岩暮色图》团扇绢本纵2627.6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梁关仝《西岩暮色图》团扇绢本纵26横27.6北京故宫博物院.jpg
五代梁关仝《蜀山栈道图轴》纸本纵140.466.6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五代梁关仝《蜀山栈道图轴》纸本纵140.4横66.6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著录.jpg
五代梁关仝《山溪待渡图轴》诗塘纸本纵48.3100.3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五代梁关仝《山溪待渡图》绢本水墨纵156.6横99.6台北故宫博物馆藏.jpg
五代梁关仝《秋山晚翠图轴》绢本纵140.557.3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著录 五代梁关仝秋山晚翠图.jpg
五代梁关仝《关山行旅轴》绢本纵144.456.8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五代梁关仝《关山行旅轴》绢本纵144.4横56.8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jpg
五代梁关仝《溪山幽居图轴》刘海粟美术馆藏 五代梁关仝《溪山幽居图轴》刘海粟美术馆藏.jpg
发表于 2011-9-6 2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1-9-18 12: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1-9-18 2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1-10-22 06: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1-12-9 15: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5-19 2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