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0|回复: 18

武夷山盆景园--雀梅盆景巧防偏枯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9 17: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夷山盆景园--雀梅盆景巧防偏枯1
       雀梅根干自然奇特,树姿苍劲古雅,皮色古拙,地域适应性强,从黄河流域到岭南,雀梅无处不在,以其独特的韵味征服着无数盆景爱好者,是中国传统的盆景佳材。然而由于独特的生理结构而导致雀梅盆景爱发生偏枯,经常因为修剪、养护不当而使植株失枝甚至死亡,这些都困惑着盆景爱好者。
       本人制作雀梅盆景逾二十年,有过失败的教训,也有逐步摸索出的经验,今年我所养护、培育的雀梅盆景极少发生偏枯、失枝等情况,对雀梅的养护也渐入佳境,今将本人养护雀梅的一些经验与盆景爱好者分享。或许本人的经验受地域或品种不同的限制,并不一定适用所有地区、所有的雀梅品种,但我仍期待能对依然在摸索中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般来说雀梅发生偏枯的原因不外乎三种:物理性的(由于碰撞造成桩皮受伤)、病理性的(由于细菌病毒引起,这种情况较少)、生理性的,也是最主要的,前面两种情况多少与第三种情况有关,是由于雀梅桩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的:雀梅的外皮维管束如果中间断掉就完全失去了运输水分的功能,不像别的树种被截断的维管束细胞能和周边的维管束细胞连接产生新的维管束继而愈合。了解了雀梅这一特性,我想对雀梅偏枯发生的原因就有了较直观的理解,在雀梅的日常修剪、养护中有针对性的防范,定能减少雀梅偏枯的发生。所以在雀梅桩培养修剪过程中留枝部位对侧的上方可多留出一个芽眼的长度,发芽时上、下芽眼都会发芽,由于顶端优势作用,顶芽会长得最快,此时对顶芽进行适当修剪控制其生长,只让它不死就行了,让顶端优势慢慢转移到下面要留的枝条上,等到下面要留枝长到一定粗度、顶端优势已经完全转到下枝时,此时就可以修剪去多出的顶枝一节了。
浙江 钱长生        
浙江省花卉协会盆景分会副会长
转载:武夷山盆景园官网小叶赤楠盆景小叶红杨盆栽文章中心


发表于 2013-12-30 21: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學習了。謝謝!
发表于 2013-12-30 2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不错{:soso_e181:}
发表于 2013-12-29 2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个个人观点,由于下山桩的底面截口问题,加上生桩直接上精细盆育桩,造成无法形成相对野生状态下的健康根系是最关键点。枝条问题是副,根系是正。有条件的建议大盆育桩,野生雀梅深根系,养好截口是关键,逐年修根,有健康的根系,方能根本上解决,雀梅木质硬,故受伤根系比较难以收口,要有耐心才好。大而老桩,截口大桩,尤其要细心,不知对否。
发表于 2013-12-29 20: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学习了
发表于 2013-12-29 20: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12-29 19: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学习
发表于 2013-12-29 19: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就行了么?这么简单?
发表于 2013-12-29 19: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经验。
发表于 2013-12-29 18: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soso_e179:}{:soso_e142:}
发表于 2013-12-29 17: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石漂亮{:soso_e100:}
发表于 2013-12-29 17: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景!
发表于 2013-12-29 18: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抱石漂亮
发表于 2013-12-29 18: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zs 于 2013-12-29 18:04 编辑

好经验
发表于 2013-12-29 18: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3-12-29 19: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5_112:}{:5_112:}
发表于 2013-12-29 1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12-29 2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4-9-15 18: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4-29 0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